【摘要】 目的 探討糞便中輪狀病毒對臨床診斷的價值.方法 收集423例腹瀉患兒的糞便,以單克隆抗體即金標免疫層析法,檢測輪狀病毒抗原的方法.結果 糞便中輪狀病毒檢測是診斷輪狀病毒腸炎敏感的方法.結論 糞便中輪狀病毒抗原的檢測.對臨床診斷該病提供了很有價值的依據.
【關鍵詞】 輪狀病毒; 腹瀉兒; 糞便
人類輪狀病毒感染常見于6個月~2歲的嬰幼兒,主要在冬季流行,一般通過糞-口途徑傳播.病毒侵犯小腸細胞的絨毛,潛伏期2~4天.病毒在胞漿內增殖,受損細胞可脫落至腸腔而釋放大量病毒,并隨糞便排出.病人最主要的癥狀是腹瀉,其原因可能是病毒增殖影響了細胞的搬運功能,妨礙鈉和葡萄糖的吸收.嚴重時可導致脫水和電解質平衡紊亂,抗生素治療無效,如不及時治療,可能危及生命.本文就我院2003~2006年臨床門診和住院送檢的腹瀉兒糞便標本的輪狀病毒檢測結果進行分析.
1 材料與方法
1.1 標本來源 本院2003~2006年臨床門診和住院送檢的腹瀉兒糞便標本423份,其中0~2歲358份,~4歲47份,~6歲10份,~10歲8份.診斷主要依據臨床癥狀和體征,如起病急,有嘔吐 腹瀉,部分病人有發熱 上呼吸道感染病史及輕中度脫水征,大便性質為糊便 粘糊便 稀水便或蛋花湯樣便,鏡檢有脂肪球,很少有白細胞.
1.2 試劑來源和方法 試劑購自北京萬泰生物藥業有限公司,利用將羊抗A群輪狀病毒多克隆抗體直接包被于硝酸纖維素膜上作為檢測線,羊抗鼠IgG包被作為對照線,利用標記膠體金的A群輪狀病毒單克隆,采用免疫層析夾心法檢測待測樣本中的A群輪狀病毒.
1.3 操作步驟 取適量糞便樣品放入容器內,加入9倍體積生理鹽水,攪拌混勻2min,靜置或離心后在加樣處滴加3~4滴糞便上清液,平置于室溫,10min內判斷結果.
1.4 結果判斷 測試卡出現兩條紅色線為陽性結果,測試卡只出現質控線為陰性結果,測試卡不出現紅色線為無效,應重新檢測.
2 結果
2.1 糞便輪狀病毒檢測陽性率 共檢測標本423份,陽性180份,陽性率為42.6 %.
2.2 不同年齡組腹瀉兒糞便輪狀病毒檢測結果 見表1.表1 不同年齡組腹瀉兒糞便輪狀病毒檢測結果
2.3 2003~2006年四個季度輪狀病毒檢測結果 見表2.表2 四個季度輪狀病毒檢測結果
2.4 0~2歲腹瀉兒組不同性狀糞便輪狀病毒的陽性率 見表3.表3 0~2歲腹瀉兒組不同性狀糞便標本輪狀病毒
3 討論
3.1 人類輪狀病毒歸類于呼腸孤病毒科,是腹瀉患兒的主要病原,引起腹瀉越來越多 本文顯示:腹瀉兒感染率達到42.6 %,以2歲以下的嬰幼兒感染率最高[1],達到46.6%(167/358),其次為2~4歲兒童27.6%(13/47);隨著年齡增大輪狀病毒感染率降低.
3.2 腹瀉兒輪狀病毒的感染呈季節性分布 主要集中于秋冬季節.本文顯示第四季度腹瀉兒輪狀病毒的陽性率明顯高于前三個季度,以第二季度和第三季度較低.
3.3 小兒腹瀉是一組多病原多因素引起的消化道疾病 見于我國小兒常見病 多發病的第二位,以小兒排便數增多,大便性質改變(不消化的稀便 水樣便 粘液便或膿血便)為主要表現.糞便標本的性狀與腹瀉兒輪狀病毒的陽性率有明顯的關系[2],尤其以蛋花湯樣稀便的陽性率最高,達97.6%.原因是輪狀病毒侵入機體后,感染小腸絨毛遠端上皮細胞,受損部位表現為絨毛變短和脫落.由于細胞黏膜損傷導致細胞對體液和電解質控制能力喪失,腸道分泌與吸收能力失衡,引起腹瀉[3].
3.4 小兒出現腹瀉時除查大便常規外,還需檢測輪狀病毒,以確定病原菌和選用藥物 輪狀病毒感染的病人大便常可見到脂肪球 很少見到紅細胞和白細胞,做病原學診斷是大便的快速輪狀病毒抗原檢測.
作者單位: 643020 四川自貢,自貢市第三人民醫院
【參考文獻】
1 付漢東,溫亞麗,王少敏,等.192例嬰幼兒輪狀病毒感染腸炎病毒學檢測結果分析.廣西醫學,2003,25(11):2225-2227.
2 莫非,張敏,周黔,等.嬰幼兒輪狀病毒糞便檢查分析.貴陽醫學院學報,2002,27(6):533-535.
3 馬曉燕,仲海娟.中華現代臨床醫學雜志 ,2005-10-13 14:16:57.